公司总部
电话:027-87056280
邮箱:sales1@whsylt.com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佳园路高科大厦1178号
发布时间:2023-03-20文章分类:行业动态编辑作者:5848vip威尼斯电子游戏阅读次数:3406 次
根据4份国家层面双碳政策、46份省级双碳政策整理了其中的储能政策。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根据4份国家层面双碳政策、46份省级双碳政策整理了其中的储能政策。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在省级政策方面,山西、山东、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区明确提出新型储能建设目标,山西、山东新型储能建设规模最大,到2025年山西力争形成基本与新能源装机相适应的1000万千瓦储能容量。山东省提出,到2030年新型储能设施装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
另外,广东、四川、宁夏、安徽、山东、贵州明确提出了需求侧响应目标。
国家层面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推广智能交通,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推动加氢站建设,促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常态化。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提高燃油车船能效标准,健全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标识制度,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
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制定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促进抽水蓄能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发展电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深入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因地制宜开展沿海、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提升机场运行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新能源航空器。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到2030年,民用运输机场场内车辆装备等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增强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促进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园区集中供热、能源供应中枢等新业态。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
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乘用车和商用车新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25%和20%以上。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储能技术。研发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液态和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等高效储能技术;研发梯级电站大型储能等新型储能应用技术以及相关储能安全技术。
氢能技术。研发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制氢技术、大规模物理储氢和化学储氢技术、大规模及长距离管道输氢技术、氢能安全技术等;探索研发新型制氢和储氢技术。
省级政策
上海:分布式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
《上海市能源电力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临港新片区风光气储一体化示范。围绕一核(500万千瓦级燃机发电基地)、一带(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一区(50万千瓦级分布式发电示范区)、一厂(特斯拉)布局项目,发挥天然气灵活机动、相对易储优势,促进风光气储融合发展,打造智能车网互动示范,提升区域电源保障能力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推广以分布式“新能源+储能”为主体的微电网和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积极探索应用新型储能技术,大力发展低成本、高安全和长寿命的储能技术。
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推广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推动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探索建筑设备智能群控和电力需求侧响应,合理调配用电负荷,推动电力少增容、不增容。
加快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港口岸电、机场地面辅助电源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建各类充电桩20万个,到2025年,港口泊位配备岸电设备实现全覆盖,集装箱码头岸电设施使用率达到30%,邮轮码头岸电设施使用率和港作船舶岸电使用率力争达到100%,具备接电条件的机场地面辅助电源设施全覆盖。
《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积极发展“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广以分布式新能源加储能为主体的绿色微电网建设,发展多能高效互补利用运行系统。积极探索应用新型储能技术,推动新型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场景应用示范。
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以先进用电生产工艺替代传统生产工艺,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电能替代示范,提高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持续提升重点行业领域电气化水平。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园区)创建,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加快与储能、氢能等技术的集成发展。大力推进氢能应用研究,研发清洁、高效、经济的工业副产氢提纯制氢技术,突破高能效氢燃料电池系统、长寿命电堆、质子交换膜等关键技术。推动高压供氢加氢设备、70兆帕储氢瓶等多重储运技术的应用。开展兆瓦级风力、光伏等新能源电解水制氢集成及应用示范。
浙江:多元储能、新型储能电池
《浙江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建设,鼓励工厂、园区加快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推动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及有关信息技术等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加快充电桩建设及换电模式创新,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达到60万辆。大力发展绿色智能船舶,加强船用混合动力、电池动力、氨燃料、氢燃料等低碳清洁能源装备研发
吉林: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多能互补
《吉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全省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10万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加快实施东部“山水蓄能三峡”工程,打造千万千瓦级东北应急调峰调频保障基地。
加快推进“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在白城、松原等工业负荷发展潜力大、新能源资源条件好的地区优先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工程。
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有序推动“北方氢谷”和“长春-松原-白城”氢能走廊建设,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重庆:多元储能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綦江蟠龙、丰都栗子湾等抽水蓄能电站,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和装备应用。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加大纯电动汽车推广力度,有序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促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常态化。推进老旧公交客车报废更新,全部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替代。推动加氢站建设,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提高燃油车船能效水平,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
《重庆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支持绿色微电网建设,加快分布式光伏发电、分散式风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多元储能、生物质发电、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构建多能互补的高效能源体系。支持可再生电力在电加热窑炉、高温热泵、电热储能锅炉等领域电能替代,结合新型储能、储热等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
以储能电池与超级电容、风力发电、氢能源、智能电网等能源供应成套装备为重点,加大能源生产和消费领域绿色低碳装备供给。支持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推广应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川渝“氢走廊”等示范项目,加快新一代混合动力、LNG动力、电池动力等低碳清洁能源智能船舶应用。
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加强电池溯源管理、合作共建共享回收利用网点、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促进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
广东:新型储能电站示范及规模化应用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加快调峰气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性电源建设。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优化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提高源网荷储协调互济能力。因地制宜推动综合能源示范,探索建设区域综合能源系统。
《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强化电力调峰和应急能力建设,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支持区域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建设。大力提升电力需求侧响应调节能力,完善市场化需求响应交易机制和品种设计,加快形成较成熟的需求侧响应商业模式。增强电力供给侧灵活调节能力,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已纳入规划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因地制宜开展新型储能电站示范及规模化应用,稳步推进“新能源+储能”项目建设。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超过1500万千瓦,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深化能源电力市场改革。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构建完善的“中长期+现货”“电能量+辅助服务”电力市场交易体系,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多元辅助服务,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健全促进新能源发展的价格机制,完善风电、光伏发电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新型储能价格机制。
大力推广节能及新能源汽车,研究制定补贴政策,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及货运配送车辆电动化替代。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占比,促进私家车电动化。有序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稳步推动电力、氢燃料车辆对燃油商用、专用等车辆的替代。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推进内河航运船舶电气化替代。加快生物燃油技术攻关,促进航空、水路运输燃油清洁化。加快运输船舶LNG清洁动力改造及加注站建设。加快推进码头岸电设施建设,推进船舶靠岸使用岸电应接尽接。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电动乘用车销售量力争达到乘用车新车销售量的30%以上,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10%,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广西: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建立储能成本回收机制
《广西壮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国家抽水蓄能规划站点开发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常规水电站增建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探索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试点,建成南宁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新型储能推广应用,加强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建立储能成本回收机制。
建立健全电力需求侧响应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导工商用户参与系统调节,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左右。到2030年,力争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840万千瓦左右,自治区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安徽:打造长三角千万千瓦绿色储能基地
《安徽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微电网、局域网、直流配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优化源网荷储配置方案,通过虚拟电厂等一体化聚合模式,调动负荷侧调节能力,提升电力设施利用效率。
合理配置储能,积极推进风光储、风光火(储)一体化等多能互补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打造长三角千万千瓦级绿色储能基地。积极推进电力需求响应,到2025年形成最大用电负荷5%的需求响应能力。
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一批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示范建筑。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火电机组掺氨燃烧、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统、氢能安全利用、新型储能、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领域,深化应用基础研究,降低应用成本。
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利用余热余压资源,推行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推动能源梯级利用。
《安徽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支持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增强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和园区加快厂房光伏、分布式风电、多元储能、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互补高效利用。鼓励企业通过电力市场购买绿色电力。推进工业副产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氢源建设,推动氢能多元利用。
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一园一策”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利用余热余压资源,推行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推动能源梯级利用。
持开展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氢能安全利用、新型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低碳流程再造等关键技术研发。
《安徽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充分发挥在核聚变、氢能、储能等领域的研究优势,联合科技领军企业,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到2025年,重点在可控核聚变、新型高效光伏电池、新型绿氢、前沿储能、直接捕集空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高值化转化利用技术等基础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到2030年,驱动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变革。
推动新型能源系统技术创新。围绕能源供给转型和脱碳降碳需求,发挥我省在光伏和储能核心器件及系统方面的综合优势,开发光伏、生物质发电与多元利用、规模化氢能“制储输用”、新型储能、新型充电系统、智能电网等技术。到2025年,在新型能源系统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大幅提升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到2030年,促进能源绿色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
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聚焦光伏、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加强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共建绿色低碳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实验室等。
山西:探索增量“风光储一体化”
《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发展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发挥山西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优势,将抽水蓄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和主攻方向,加快浑源、垣曲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推进纳入国家规划“十四五”重要实施项目的抽水蓄能前期工作,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储能规模化应用,加强储能电站安全管理,推进电化学、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到2025年力争形成基本与新能源装机相适应的1000万千瓦储能容量。充分发挥源网荷储协调互剂能力,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积极实施存量“风光火储一体化”,稳妥推进增量“风光水(储)一体化”,探索增量“风光储一体化”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统筹谋划、优化布局、科学配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探索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多样化能源供应模式,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能源、水利、市政、交通等领域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低碳化升级。引导新建数据中心强化绿色设计、深化绿色施工和采购,提升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水平。
加强电化学、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攻关、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加强氢能生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推广园区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低碳技术,探索创建省级零碳产业创新区。
山东: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
《山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积极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大幅提高新能源电力消纳能力。建立健全储能配套政策,完善储能市场化交易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布局建设抽水蓄能,积极推动储电、相变材料储热等储能方式规模化示范,全面提升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的应用水平。到2030年,新型储能设施、抽水蓄能装机规模均达到1000万千瓦,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750万千瓦左右。
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鼓励在交通枢纽场站以及公路、铁路等沿线合理布局光伏发电及储能设施。推广零碳服务区建设。
江苏:推进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
《江苏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要加强新型能源关键技术攻关。以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氢能、储能为核心,集成优势力量部署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突破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深远海风能利用、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制氢、高功率低成本氢燃料电池、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支撑控制、超长时间储能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促进我省能源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
聚焦培育新兴产业链和提升优势产业链,在高效光伏制造、海上风能、智能电网、储能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动以“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低碳产业联盟。
加强高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碳达峰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增汇等新兴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江苏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推进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狠抓新能源消纳能力建设。加强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注重发输配用衔接,推进新能源电站与电网协调同步。提升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调峰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设施规模化应用,大力推进火电系统灵活性改造。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提升在运机组调峰适应能力,不断加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建设。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推动完善绿电交易机制,构建“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的电力市场体系。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260万千瓦时左右。
福建:布局建设一批风光储一体化项目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布局建设一批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安全稳妥发展核电。合理利用生物质能。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逐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
推进电网体制改革,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强电化学、氨-氢电池、船用大功率新能源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攻关、示范和产业化应用,推进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能源器件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高效太阳电池装备与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
北京:电网高峰负荷削峰能力达到最高用电负荷3%—5%
《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氢能、储能等产业。到2025年,太阳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80万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积达到1.45亿平方米左右,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70万千瓦,电网高峰负荷削峰能力达到最高用电负荷3%—5%。
江西:推动风光储一体化、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规划建设一批抽水蓄能设施项目,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
《江西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加强前沿低碳技术创新引领。围绕太阳能、储能、氢能、生物质能、CCUS、生态系统碳汇等领域,重点开展新型高效光伏电池技术、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技术、前沿储能技术、生物质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技术、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二氧化碳高值化转化利用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
立足能源系统脱碳的长远目标,大力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加强新型储能技术及氢能生产、储存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重点研发高效硅基光伏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氢燃料电池、生物质液化、锂离子电池储能、地热能综合利用等技术。
《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强源网荷储协调发展、新型储能系统示范推广应用,发展“新能源+储能”,推动风光储一体化,推进新能源电站与电网协调同步。推动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等调峰设施建设,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力争达到1000万千瓦,全省电网具备5%左右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科学谋划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切实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推广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多样化能源供应模式。提升通讯、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绿色技术,推动现有设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将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在线监测系统。
四川:调峰储能项目、大容量储能技术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构建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体系,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开发。
积极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液化天然气重卡和船舶,推动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持续推进公路服务区、公路枢纽场站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充电站、液化天然气加注站覆盖率。
在省级新区建设交通运输近零碳排放示范区。推动绿色配送示范区、高速公路沿线近零碳服务区建设。以高速公路、枢纽场站、港口码头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为重点,推进节能降碳示范工程建设。在成渝主轴通道示范建设“电走廊”“氢走廊”。
《四川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电网智能化改造,满足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电动汽车等多元化主体大规模接入需求。结合调峰需求、新能源开发和水利工程水资源再利用,在负荷中心和新能源集中送出地等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项目。落实需求侧管理政策措施,完善市场机制,到2025年省级电网形成年度最大用电负荷3%的需求侧响应能力,到2030年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调峰储能项目。推进大邑、道孚等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建成甘孜州高海拔新型储能实证基地、德阳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示范工程、百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建设甘孜州高海拔光储一体化项目、阿坝州共享储能项目、甘孜州供电保障光储项目。推进100MW级盐穴、矿洞压缩空气储能、川西光伏制氢示范项目。
大规模新型储能技术攻关。加强大容量电化学、压缩气体等新型储能技术攻关、示范和产业化应用,研发熔盐储能供热和发电、飞轮储能、高温相变材料储热等关键技术。开展百兆瓦级高原光储电站智能运维技术与应用示范。
氢能技术攻关。研究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研发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合成氨工艺技术。推进高压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固态储氢等复合储氢系统研究。研制70MPa级制氢加氢智能一体化装备。开展长寿命、低铂载量燃料电池膜电极制备技术攻关。开发百千瓦级到兆瓦级发电模块系统。研究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核心技术与系统集成。开展水(风)光氢储一体化实证研究和仿真平台系统开发。
拓展新能源消纳场景。推广综合能源服务、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探索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能量互动等新模式。
《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大风光等新能源资源配置统筹力度,支持“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水火联营项目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统筹集约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数据中心等高耗能信息基础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推进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建设。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集中力量开展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高效光伏、大容量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技术创新,加快攻克燃料电池系统、储能装备、氢能储运装备、特种钢材、二氧化碳转化催化剂等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元器件、软件等技术短板。
充分发挥清洁能源优势,聚力发展清洁能源、晶硅光伏、动力电池、钒钛、存储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支持宜宾建设“动力电池之都”、遂宁建设“锂电之都”,成都建设“绿氢之都”。
贵州: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
《贵州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发展,保障新能源消纳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
加快推动已纳入规划、条件成熟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推进新建集中式新能源按照相关规定配套建设储能,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充分挖掘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引导企业自备电厂、工业可控负荷等参与系统调节。
提升系统智能调度运行水平。积极推动电力系统各环节的数字化、智慧化升级改造,加强电网柔性精细管控,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源协调,提高电网和各类电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保障新能源充分消纳。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00万千瓦;到2030年,在建在运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力争达到400万千瓦左右。
《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落实新能源企业同步配套建设储能设施要求,推动电网更好适应大规模集中式和分布式能源发展,提高新能源消纳存储能力。积极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电源开发综合效益。构建常规纯抽蓄、混合式抽蓄和中小型抽蓄多元发展的抽水蓄能开发格局,“十四五”加快推进贵阳、黔南等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积极开展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
科学布局氢能产业,打造“贵阳—安顺—六盘水”氢能产业发展核心轴、“毕节—六盘水—兴义”氢能产业循环经济带和三条“红色旅游—绿色氢途”氢能应用示范专线,开展新型储能、分布式多能联供、大数据中心分布式能源站、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等领域示范推广应用,加快推动氢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场景应用,支持六盘水创建氢能产业示范城市。
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不低于100万千瓦,建成加氢站15座(含油气氢综合能源站),开展可调节负荷资源整合,需求侧具备3%左右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到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提高到400万千瓦左右,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500万千瓦,加氢站数量进一步提高,可调节负荷资源进一步整合,需求侧具备5%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云南: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新能源+储能”、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实现能源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统筹能源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依托科研院校,推动支撑双碳目标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新型储能材料、智能电网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低碳零碳负碳领域基础研究水平和攻关能力,强化绿色技术供给。加强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气候风险监测评估、生态系统碳汇监测评估等基础理论及方法研究。
湖北: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与应用
《湖北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电化学储能:研究锂离子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等电化学储能;研究将电力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品,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储存转化。
快速响应容量:研究飞轮储能调相一体化电机系统及其快速有功和无功功率支撑能力;研发带储能调相机,突破电机系统调相与过载难题。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发分布式变速抽水蓄能系统;研究分布式变速抽水蓄能的源网协调控制策略、优化配置及其与电网协调规划方法;研究飞轮储能调相一体化电机系统;加强带储能调相技术装备研发。
全社会电能替代:深入开展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电能替代工作,研发高效电转蒸汽、大规模电制氢、电供蒸汽等技术,研发高效电制冷/热、高密度低成本蓄冷/热、用户侧储能等技术,开展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能源船舶等关键技术研究,持续推动家庭电气化。
重点实验室:支持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储能、新能源汽车、低碳建筑、生物能源、CCUS、生态系统减排增汇等方向组建省重点实验室,对符合条件的单位积极推荐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
湖南: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建立新型储能价格机制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谋划布局建设一批新型储能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落实峰谷分时电价和需求响应政策机制,加快煤电、气电、储能等调节性电源建设,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
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推广智能交通,鼓励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积极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实施高效清洁运输装备推广工程,推动实现零排放配送车辆市区24小时无禁区作业。加快建设主要港口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岸电全覆盖工程等绿色水运体系。
《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模式,促进能源集约利用,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加强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到2025年,新型储能实现规模化应用。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左右。
完善风电、光伏发电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新型储能价格机制,鼓励和推动新能源及相关储能产业发展。深入推进输配电价改革,提升电价机制灵活性,促进新能源就近消纳。完善针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加大实施力度,促进节能减碳。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引导节约用电,优化电力消费行为。
河北:加快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规模化应用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建设抽水蓄能重点工程,加快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规模化应用。推进国家氢能示范试点建设,提高制氢储氢运氢用氢能力。
建设低碳基础设施。把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新能源设施统筹布局规划建设。提升车用充电桩(站)覆盖面和使用率,推进加氢站建设。实施港口岸电、空港陆电改造。
《河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谋划实施一批抽水蓄能重大工程,加快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规模化应用。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和电网体制改革。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867万千瓦,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依托国家“城市矿产”基地、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推动再生资源产业聚集发展,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物循环利用。
《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措施》支持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实施重大储能工程。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河北省重大储能项目给予支持,谋划推进抽水蓄能等和总大工程,加快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规模化应用。
河南:鼓励大用户、工业园区布局新型储能
《河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开展西华经开区、焦作矿区等增量配电网区域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推进濮阳、商丘、信阳等“风光火储一体化”“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推动新能源场站合理配置新型储能,优化电网侧储能布局,鼓励大用户、工业园区布局新型储能,支持家庭储能示范应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善电力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220万千瓦以上,新增抽水蓄能装机规模240万千瓦。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1500万千瓦以上,电力系统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实施豫西、豫北等“可再生能源+储能”示范项目,实施能源大数据创新应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示范工程,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和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力争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220万千瓦。
加快储能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新型储能技术和装备研发,协同推进先进物理储能、化学储能技术创新,加强大规模储能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突破。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领域储能示范应用,促进储能系统与新能源、电力系统协调优化运行。开展压缩空气储能、利用废弃矿井建设无水坝抽水储能试点,鼓励增量配电网、大数据中心等配套建设储能设施。加快储能商业模式和管理机制创新,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和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争取储能产业相关上下游企业在河南省布局,带动储能产业链延伸发展。力争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220万千瓦。
黑龙江:大规模储能技术
《黑龙江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未来发展战略研究,时刻关注前沿颠覆性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新能源等先导产业新型节能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碳捕集关键技术、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技术、大规模储能技术、氢能技术等前瞻技术。
按照国家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行业规范标准,积极推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列入国家准入规范名单,促进再生资源产业聚集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再生原材料使用推广,拓展再生原材料市场应用渠道,强化再生资源对战略性矿产资源供给保障能力。
倡导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引导企业运用绿色设计方法与工具,建立数字化绿色设计平台。优先推动新能源汽车、节能机电产品等关注度高、消费量大的绿色产品供给。
内蒙古: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能源产业发展,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
大力发展绿氢经济,推动绿氢和煤化工、冶金等行业耦合发展,构建绿氢制造、存储、运输、应用一体化产业链,促进氢能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加大新能源营运车辆推广力度,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城市物流配送车辆、机场与铁路货场作业车辆逐步实现电动化、新能源化、清洁化。加快推进加气站、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城市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比重,在包头、鄂尔多斯、乌海等地大力发展氢能重卡。提高燃油交通工具能效水平,严格执行老旧交通运输工具报废、更新制度。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提升干线铁路电气化率。
《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推广“新能源+储能”建设模式。建设一批多能互补型电站。合理布局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拓展储能多场景应用。建立健全储能产业发展政策机制,培育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完成3000万千瓦左右的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40万千瓦,自治区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充电桩、换电站、加气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发展。
宁夏: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
《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建设牛首山、中宁等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新型储能设施推广应用,提升电网调峰能力。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加强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加快实施电能替代工程,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加强需求侧管理和响应体系建设,引导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加氢站、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提升电力需求侧响应和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到2025年,全区直流电力外送能力提升至2200万千瓦以上,全区储能设施容量不低于新能源装机规模的10%、连续储能时长2小时以上,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5%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680万千瓦。
推进氢能应用示范建设。推进氢能产业化、规模化、商业化进程,加快氢能替代,助力减煤降碳。以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新能源产业园为重点,推进规模化光伏制氢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煤化工产业示范,实现以氢换煤。开展储氢、输氢、氢能综合利用等技术攻关,培育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形成集群发展。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物流运输、公共交通、市政环卫等领域试点应用,促进氢能制输储用一体化发展。到2030年,绿氢生产规模达到30万吨/年以上。
到2025年,清洁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销量比例达到15%以上,市政车辆全部实现新能源替代;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5%左右;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9.5%左右,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
到2025年,建设公共充电桩6000台以上;到2030年,建设公共充电桩1万台以上,除消防、救护、加油、除冰雪、应急保障等车辆外,民用运输机场场内车辆设备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
《宁夏回族自治区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新型储能发展。落实促进储能健康有序发展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储能设施项目投入,建设电化学、压缩空气、飞轮、二氧化碳储能、光热发电等新型储能。推动新能源场站合理配建新型储能,鼓励大用户、工业园区布局新型储能,支持家庭储能示范应用。到2025年,全区储能设施容量不低于新能源装机规模的10%、连续储能时长2小时以上;到2030年,新型储能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应用。开展高密度大容量新型储能电池制造技术研发,提升电池正负极材料性能及生产技术,引进转化电解液、隔膜等生产制造技术。围绕新能源开发利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开展锂离子电池等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示范,探索开展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试验示范。
深入推进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整合源网荷储资源,激励火电、储能、可调节负荷等各类灵活性资源主动提供辅助服务,研究辅助服务费用向用户侧疏导机制,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模式。
积极发展优先消纳新能源的新型负荷,聚合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能量互动等资源,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建设。
《宁夏回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建设牛首山、中宁等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新型储能设施推广应用,提升电网调峰能力,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
加强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加强需求侧管理和响应体系建设,引导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加氢站、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提升电力需求侧响应和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
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5000万千瓦、力争达到5500万千瓦,全区储能设施容量不低于新能源装机规模的10%、连续储能时长2小时以上,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5%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680万千瓦,新型储能建设取得显著成果,需求侧响应能力稳步提升。
青海:提升多能互补储能调峰能力
《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25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90.6%,2030年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清洁电力外送量2025年达到512亿千瓦时,2030年达到1450亿千瓦时。电化学储能装机2025年达到600万千瓦,建成国家储能先行示范区。海南州、海西州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顺利建成。
提升多能互补储能调峰能力。积极推动水储能、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太阳能光热发电等储能技术示范,形成多种技术路线叠加多重应用场景的储能多元发展格局。按照国家新一轮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积极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建设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大型储能项目,充分挖掘水电调节潜力,实现水电二次开发利用。挖掘黄河上游梯级水库储能潜力,推动常规水电、可逆式机组、储能工厂协同开发模式,实现电力系统长周期储能调节。开展太阳能热发电参与系统调峰的联调运行示范,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水平。
围绕海南州、海西州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推进电化学储能合理布局。积极推广“新能源+储能”模式,探索建立共享储能运行模式,推进商业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达到600万千瓦,建成国家储能先行示范区。
海南:扩大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场景应用
《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坚持分布式与集中式并举,加大分布式光伏应用,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按照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林光互补模式有序发展集中式光伏,配套建设储能设施。
以现代电力能源网络与新一代信息网络为基础,依托数字化、智慧化等先进的前沿技术,不断提高电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优化整合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侧资源,坚守安全底线,探索构建具有绿色高效、柔性开放、数字赋能等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在资源禀赋较好的地方开展微电网建设,促进微电网、局部电网与大电网协调发展,推动微电网参与大电网的频率/电压调节以及削峰填谷等,扩大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场景应用。推动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和车网互动(V2G)技术示范应用。
提高城镇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快推广集光伏发电、储能、智慧用电为一体的新型绿色建筑,探索研究试行“光储直柔”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
积极探索适宜海南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新模式,利用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天然气等资源组合优势,研究推进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空调等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试点,积极推进储能等技术研发应用,拓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体系。
支持用户侧储能、虚拟电厂等资源参与市场化交易,鼓励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机制创新,完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机制。
陕西:加快多元化储能技术应用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陕南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加快多元化储能技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运储用”全链条发展,构建陕西氢能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终端用能领域电能替代,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加快布局一批节能减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业、关键基础材料研究项目。加强氢能生产、氢燃料电池、储能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固化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推进规模化应用。积极探索节能减碳技术推广机制。
甘肃: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储能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加快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方面,采用“揭榜挂帅”机制,聚焦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需求,推进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储能、多能互补智慧能源系统等研究,促进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交叉融合;深入研究支撑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友好并网的智能电网技术,重点加强特高压输电、柔性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分布式能源、能源互联网、能源微网等技术研发及运用。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整理为互联网,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拥有所有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转载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赞同文中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不用作商业用途。如发现本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对争议内容进行整改处理!